5月7日下午,在盧氏縣沙河鄉果角村蔬菜大棚產業扶貧基地里,果角村一組貧困戶張小換的丈夫魏明遠正在蔬菜大棚里侍弄他家的2畝多小番茄,他隨手摘掉的名為“千禧果”的小番茄,每斤能賣3.3元。“我種的番茄品種還有迷彩和粉貝,它們不論是外形、顏色還是口感都不一樣。”說起自家種的小番茄,“倒插門”女婿魏明遠滿面紅光、滔滔不絕。
在這個2017年3月才開工建設的果角村一組基地里,像張小換家這種半地下式結構的蔬菜大棚一共有16座,另外還有溫室拱棚19座。大棚里,翠綠的小黃瓜、紡錘形的苦瓜掛滿枝蔓,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正在另一個大棚里忙活的貧困戶楊小良說:“我種的1.12畝黃瓜,現在一天能摘200多斤,從去年10月份種上瓜苗,到現在我已經拿到手1.1萬元了。”記者打趣這個過去一直靠打零工維持生活的單身漢:“日子越過越好,成個家也不是啥難事了!”楊小良靦腆地笑了:“這都多虧了葉總!”
楊小良口中的這個“葉總”,就是河南信念集團的董事長葉傳林。
他選擇到盧氏養豬種菜種香菇,要把先進的生產力從企業手里傳遞到貧困戶手里。
葉傳林1972年出生于湖北省棗陽市,1991年12月參軍入伍,2004年從部隊轉業后,他辭掉只干了一天的“鐵飯碗”,來到鄭州開始艱難的創業歷程,從飼料生產銷售到養豬,再到發展豬肉加工銷售,一步步成了億萬富翁。
時間到了2016年,這一年是國家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首戰之年。
也是這一年,葉傳林帶著1.3億元現金,來到人生地不熟的盧氏縣,要在這里養豬、種菜、種香菇。養豬、種菜雖然不是家家戶戶都會,但也不是啥新鮮事物,種香菇更是盧氏南山地區的老傳統。而對于葉傳林來說,除了養豬是老本行,對種菜、種香菇卻是“門外漢”。
葉傳林這是咋想的呢?
盧氏縣境內河流眾多,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系,是全國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自然條件十分適合發展種植業。葉傳林在盧氏考察時發現,當地還沒有人搞規模化種植蔬菜,而且用傳統種植方法種出的香菇也是普通香菇,而不是帶花紋、價格高的花菇。出于生意人的敏感,葉傳林意識到,這將是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來干”。葉傳林從山東壽光高薪聘請了“種菜狀元”張興榮,他的“光輝戰績”是一年一個大棚種出80萬元的效益。張興榮帶來了一個由30多人組成的技術團隊,既有蔬菜種植技術員,也有大棚建筑隊。葉傳林還請來了以蘇建華為代表的香菇種植團隊到盧氏,在東明鎮澗北村建起了一個占地300畝、年生產菌棒3000萬袋的加工廠,這也是目前國內單工廠生產量大、自動化水平高的食用菌菌棒廠。
葉傳林常說的還有一句話:“要把先進的生產力從企業手里交到貧困戶手里。”
出身于農民家庭的葉傳林,自小對于貧困就有著切身體驗,對于窮苦百姓,他有著天然的親近和悲憫之情。他說,小時候家門口有做米花糖的小販,從家里端一碗米倒進去,做米花糖的機器里就會有源源不斷的米花糖出來,看著小伙伴們歡呼雀躍,他心里卻難受得很:“這個小販是不是要賠本了!”因此,在他創業致富后,就一直熱心公益事業,積極助殘濟困,從2007年至今已累計向社會捐款3000萬元。
葉傳林告訴記者,之所以選擇來盧氏投資,除了這里適宜發展蔬菜、香菇種植,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盧氏縣是國家秦巴山區特困連片地區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這片40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貧困人口6.3134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18.9%,居全省首位。
他通過“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和致富能手”的扶貧模式,在讓群眾脫貧致富的同時,實現扶貧產業和現代農業同步成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產業作為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信念集團在盧氏縣委、縣政府的鼎力支持下,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和傳統習慣,通過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養豬、種菜、種香菇,做強做大產業,確保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持續增收。
誰負責籌集建香菇、蔬菜大棚的錢?蔬菜香菇怎么種能賣好價錢?種出來誰來負責賣?這就不得不提信念集團在盧氏推出的“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和致富能手”的扶貧模式。
如何理解這個扶貧模式?先看看在這個模式中各個環節的分工:
龍頭企業,也就是信念集團。其中負責蔬菜板塊的是大愛生態農牧有限公司,負責香菇板塊的是林海興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他們負責制定生產計劃、生產管理、財務管理、籌集資金、技術指導、銷售,把前面提到的幾個難點問題都包攬了。
具體負責蔬菜、香菇生產的是各個蔬菜、香菇種植基地,果角村蔬菜基地負責人趙光輝告訴記者:“基地干的活兒主要是菜苗、農資的統一采購發放,免費進行技術指導,蔬菜采摘后交付基地進行分揀和包裝后,裝車銷往鄭州、西安的蔬菜市場。”香菇基地大致也是這個流程。
合作社干些什么呢?果角村蔬菜基地臘梅合作社理事長馬紅軍告訴記者:“合作社除了負責引導組織貧困戶進行勞動生產,還對勞動工資、分紅的資金進行一定的監督。作為理事長,我還要協調貧困戶和致富能手之間的關系。”
最后是誰來種的問題。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加入合作社自己管理大棚,老弱病殘者可委托致富能手代管大棚,致富能手還可以從貧困戶分紅中分得收益,貧困戶在其幫助下從事一些簡單的生產,從而獲得分紅、勞動工資、地租等三份收入,“每個貧困戶都要動起來,有活兒干,通過勞動獲得收入,我們這里沒有一個閑人。”葉傳林說。
按照這個模式,不管是種菜、種香菇還是養豬,信念集團都和貧困戶簽訂了保底合同,比如,蔬菜大棚每畝菜每年凈收益保底1.2萬元,信念集團進行投資、管理、技術服務、銷售,和貧困戶五五分成,即6000元。若每畝高于1.2萬元,高出部分的50%歸信念集團和合作社,集團最多收取1萬元,多余的分給合作社,年底分給所在村的貧困戶。
通過這個扶貧模式,信念集團不僅走出了一條快捷的精準扶貧之路,而且還在當地示范推廣了先進的現代農業科技。
比如,推廣先進的種菜技術,在南瓜苗上嫁接黃瓜,用南瓜的發達根系為黃瓜提供充足的養分,一片葉子結一根黃瓜,而且黃瓜、苦瓜輪作倒茬,產量高、效益好。還從壽光引進了羊角蜜瓜這個新品種,第一年試種就取得了成功,豐富了當地的種植品種。
又比如,引進國內頂尖的香菇種植團隊,解決了傳統香菇種植只有秋冬季節才能出菇的技術難題,一年四季都能出菇,而且還大大提高了花菇的出菇比例。
“我們扶貧,依靠的是兩種力量,一是科技的力量,二是頂尖人才與普通群眾團結的力量,這兩種力量可以使落后變先進,貧窮變富裕。”葉傳林說。
他扶智又扶志,貧困戶改變的不只是精神面貌,還有種植觀念和經營理念。
現代農業不光是指農業的現代化耕作、種植,最重要的是推廣現代化的種植觀念和經營理念。
5月9日,在東明鎮江渠村的蔬菜基地,挖掘機正在修建半地下式結構的蔬菜大棚,一派火熱的施工場景。
在一個黃瓜大棚里,正在干活兒的劉福生擰下幾根黃瓜遞給記者。
劉福生家種有5畝地,主要是小麥、玉米,還種了一些應季的辣椒西紅柿拉到縣城賣,一年收入最多就是兩三萬元。現在他種了兩個蔬菜大棚,一季下來黃瓜收了2.5萬斤,可以領到4萬多元分紅。他干脆把在浙江打工的兒子也叫回來,幫他一起管理蔬菜大棚。
“剛開始,我還是按照自己過去種菜的經驗,從壽光來的技術員張文明說這樣不行,要一株一株精細管理,黃瓜要按長勢點花授粉,一片葉子只保留一個黃瓜,其余的都要打掉,我害怕影響產量,舍不得打,為這還和技術員吵過架。”劉福生笑著說,“現在我懂了,這是科學,種出來的黃瓜瓜形直,賣相好,效益高。”
對掙錢的渴望,當地貧困戶開始逐步接受現代農業,并逐漸擴大生產規模。
5月8日下午,沙河鄉果角村貧困戶陳加太在剛包下的第二座蔬菜大棚里給豆角苗噴灑生物農藥。
今年68歲的陳加太,兩個兒子相繼離世,兒媳遠走他鄉,他和老伴李秋梅帶著兩個孫子生活,兩個孫子自小養到現在,一個11歲、一個9歲。
“不干不行啊!”陳加太說起來熱淚盈眶,“倆兒子不在了,但他們外面欠了6000元債,這些年我一直替他們還著賬呢!現在還有2000元沒還完。”
陳加太以前全國各地到處跑著打工,去過新疆幫人種地,也去過青島裝卸木料,還在北京干過苦力活,有時候工錢都要不回來,加上老伴患有腰間盤突出,這些年一直入不敷出。
“我去年10月初接手第一個大棚,黃瓜套種苦瓜,到今年3月底黃瓜收了12935斤,和公司對半分成,算了兩次賬,一次分得7900元,一次分得8505元。”
“今天早上5點多我就起來給苦瓜授粉,苦瓜隔一天摘一次,一次能摘800斤。干這個活兒不重,越干越有勁,這不,我又包了這個大棚,賬馬上就能還清了!”陳加太說著說著破涕為笑,臉上的溝溝壑壑更加明顯。
在朱陽關鎮標準化食用菌產業園,常玉春高興地把記者領進了他的香菇大棚,記者發現這種大棚有三層頂棚,可以遮陽、防雨、隔熱,還配備了自動水降溫系統,控制棚內的溫度不超過35攝氏度。
“我剛收的頭茬菇除去每棒5元的成本,凈賺了4800元!”常玉春興奮地說,“這擱以前想都不敢想!以前沒有現代化的設備,每年只有農歷八月十五以后才能出菇,而且種出來的香菇質量不好,花菇少,賣不上價錢。現在一年種兩茬,全年都能出菇。”
主抓香菇產業的朱陽關鎮黨委委員陳磊說:“現在有意愿承包香菇大棚的農戶,到鎮農業服務中心報名的有400多戶,目前這個產業園建成的150畝大棚不夠用,準備擴建到400畝,還要在槐樹村、杜店村等村大力發展。”
他要把中國農業做成世界典范
目前,在盧氏縣的18個農業鄉鎮中,12個鄉鎮建有信念集團的扶貧基地。
沒有龍頭企業,產品低端銷不出去效益差,產業做不起來。而沒有產業發展帶動,穩定扶貧也就不可能實現。這是葉傳林在扶貧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
“我們的香菇產業包括兩個步驟:工廠把菌棒造出來,農戶把香菇摘下來!現在一個香菇菌棒出的菇能賣10元,過去只能賣6元,盧氏有3萬戶菇農,種了3億個菌棒,這一下就多掙了12億元!”5月8日,在林海興華公司的辦公室里,葉傳林在白板上飛快地算著賬。
算賬的同時,他還為自己在盧氏的產業扶貧規劃著藍圖:“生產效率高才能有高收益,先進的生產力才能增強脫貧能力,信念集團就是要通過工業的現代化來保證農業現代化的順利實現,從而把中國農業做成世界典范!”
葉傳林把記者帶到了正在建設的農業工業園內,在其中的一個車間,正在生產由葉傳林發明的專利產品——香菇分揀小推車,可以一次分揀出六種不同品級的香菇。
在這個占地190畝的農業工業園里,還生產農用空調、大棚鋼管。短短一年多時間,葉傳林讓盧氏香菇從單一種植發展到形成香菇產業集群:既有生產裝備的工業園,又有生產菌棒的工廠,還有種植香菇的基地。
不僅從事養豬種菜和種香菇等產業,還經營飼料、農用空調、農用設備等工業產業,成立農業研究院,專門為農業提供技術服務,完善線上線下的銷售體系等第三產業,信念集團以發展農業為主線,通過一二三產業的相融共生,促進盧氏農業產業快速發展,使盧氏在現代農業發展和高質量脫貧致富兩個方面,走在全國前列。這也是葉傳林在盧氏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評論
讓企業家到脫貧攻堅主戰場顯身手
省委政策研究室王民選
農業龍頭企業家葉傳林,到盧氏縣興建產業化生產基地帶動農戶脫貧,兩年時間效益初現、效果明顯,蹚出的路子值得研究。
帶農戶拓寬增收路子。將土地流轉出去的農戶承包種菜,租金+分成+溢出收益+打工收入,迅速脫貧;肯吃苦愿學技術能干的農民,承包種植大棚,多勞多得,多收入歸自己,能夠擺脫貧困;病殘但有勞動能力的低保五保對象,打零工+救濟+托底,不再受貧。農民在家門口就業即可增收。
建基地搭好架子。與地方政府合作,集聚要素有源頭;與農業合作社聯手,建設設施大棚有效率;12個鄉鎮一體化運作,特色農產品基地建成之日,便是區域化優勢形成之時。
擠進市場占位子。信念集團一開始就打出生態牌、著眼大市場,專業人才進行種植技術指導,專人負責規范化生產引導,大市場定位作為先導,因而很容易擠進高端市場,搶占先機位子,把基地帶活帶火。
打出牌子。著眼鄭州、西安兩個省會大市場,打響長江黃河分水嶺過渡型氣候綠色牌,叫響秦巴山地微量元素多樣化有機農產品品牌。善占地利者必有天時與人和共襄。
搭建施展身手的臺子。把壽光種菜專家和能手引過來,把在外打工的本土人才引回來,把山區農民現代化農業經營理念激發出來,人才平臺必將發揮出以小搏大的撬動力。
有此“五子登科”,信念集團一定會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戰中大有作為,一定會帶領貧困群眾在脫貧致富路上不斷出彩。